卢嘉锡(祖籍台湾省台南市,1915~ ),中国化学家。 卢嘉锡诞生在福建省厦门市的一个世代塾师的家庭。童年时他学习专心致志,十三岁不到,卢嘉锡考进了厦门大学预科。他学习十分勤奋,休息日也留在学校里,而且还注意讲究学习方法。考进厦门大学理学院化学系后,卢嘉锡的治学态度严谨,实验时细心操作,特别留意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异常现象。他的实验记录做得很详细,连字迹也很工整。 1934年6月,年仅十八岁的卢嘉锡以优异的学习成绩完成了大学学业,被留在母校当助教。1937年他以最高的考分和优异的外文成绩,获得了当时公费留学英国物理化学科的唯一名额。 由于卢嘉锡在国内学习期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,他在S·萨丹教授指导下,在留学阶段就发表了四篇放射性化学的研究论文,1939年,年仅二十二岁的卢嘉锡获得了伦敦大学的博士学位。后来,他又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化学系从事结构化学的研究,导师是L·鲍林教授,先后又在英美著名杂志上发表了十余篇重要论文。 1945年卢嘉锡回国后,在厦门大学化学系主持工作,致力于培养人材,又为高校物质结构课程师资和结构化学研究生的培养,做出了重大的成绩。 1978年他在第三届国际固氮学术会议上宣读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氮研究》的论文。他提出的“网兜状”原子簇结构模型,在国际上被称为“福州模型”,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重视。 近年来,卢嘉锡又先后发表了二十多篇重要论文,在他领导下的中科院福建研究所,在原子簇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能研究方面打开了局面,又迈出了新的步伐。卢嘉锡担任了中国科学院院长后,他仍经常回到科研第一线调查研究和指导工作。 |